近日,文旅部發布20個沉浸式文旅新業態示范案例,從夜游錦江、大唐不夜城,到《又見平遙》《遇見大庸》《知音號》等經典演出,各種類型的沉浸式項目成為文旅業態創新的標桿。“今年以來,全國文化和旅游市場加速回暖,沉浸式業態跑出了加速度,通過文旅資源、數字技術與空間創意的融合創新,促進了當地產業和消費的雙升級。”文化和旅游部產業發展司副司長馬力說。
沉浸式文旅與傳統旅游項目相比有哪些特色?沉浸式業態對游客的吸引力體現在哪?未來沉浸式文旅應該如何創新發展?
沉浸式演藝打破傳統舞臺邊界
長江一艘游輪上,《知音號》演出正在進行,游客們穿梭在舞池、酒吧等空間,與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武漢歷史片段相遇,在和演員的互動中走進一幕幕扣人心弦的劇情。“在這場演出中,觀眾不再是旁觀者,而是走進了劇情之中,從漢口碼頭開始,到登上‘知音號’游船,钱柜777·(中国区)官方网站參與了一段跌宕動人的故事。”游客吳莫在觀演后心生感慨。
今年以來,文旅消費快速增長,演藝市場百花齊放,旅游演藝也重回大眾視野。數據顯示,今年2至4月,全國旅游演藝觀演人次比去年同期提升184%,五一期間觀演人數同比增長360%。在多年發展過程中,形式更多樣、場景更豐富的沉浸式演藝頻頻火爆“出圈”。沉浸式演藝打破了傳統劇場的觀演關系,或讓觀眾在行進中通過和演員互動與舞臺融為一體,或通過機械裝置、全息影像等科技手段打造多維視聽體驗,讓觀眾身臨其境。
在重慶磁器口,《重慶1949》劇目是通過技術手段展現敘事場景的典型,也成為很多來重慶的游客的必選項目。“每分每秒,觀眾眼前的景物都在變化。”重慶一九四九演藝文化有限公司總經理黃科向記者介紹演出所運用的高科技機械元素,“三個機械旋轉舞臺,兩個機械旋轉觀眾席,一個固定觀眾席,根據場景變換位置,讓觀眾與表演深度融合。舞臺還通過機械升降威亞、煙囪、牢籠等道具真實還原歷史,結合音效、燈光、投影以及裸眼3D技術,讓觀眾更深刻地感受一段紅色歷史。”
在山西,已演出十年的《又見平遙》仍然是旅游演藝作品中的經典,觀眾步行穿過迷宮般的多重空間,感受平遙古城故事的悲壯情懷;在貴州,實景演出《天釀》將數字新媒體技術與山水空間融合,演繹茅臺酒文化的歷史變遷……“交互體驗感已成為當前消費者的重要需求,這讓沉浸式演藝有更大的發揮空間,需要不斷創新、拓寬產業鏈,讓觀眾在游戲互動中走進歷史,感受精神洗禮。”黃科說。
“沉浸式演藝可增強商業聯動,打造多維業態,以商業模式轉變助推產業升級。通過打造文創周邊產品,實現歷史與現代旅游跨界聯動,是流量變現、擁抱年輕消費者的極佳路徑。”南開大學現代旅游業發展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主任石培華表示,“沉浸式演藝要提升自我造血能力,形成可循環的沉浸式生態圈,通過游客的參與與反饋促進演藝作品更新和可持續發展。”
沉浸式場景帶來互動感十足的體驗
“踏入‘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如同走進了真實的盛唐長安。‘李白’帶钱柜777·(中国区)官方网站逛長安城,介紹各種小吃,工作人員和店家也都穿著唐制漢服,將氛圍感拉滿。”這幾天,四川游客李悠在看了電影《長安三萬里》后,對唐代歷史文化產生了向往,便約上朋友來到西安。一路上,傳統小吃、文創產品琳瑯滿目,唐樂歌舞演出盡顯唐風古韻,還會偶遇詩人與你推敲詩句,“玄奘”負笈而行詢問西行路向,帶著一張“通關文牒”打卡蓋章,如同夢回唐朝繁華的市井生活。
這個坐落在大唐不夜城的主題街區,自2022年4月開街以來就迅速成為“爆款”,火遍網絡,吸引無數年輕人前來打卡。“一年時間,钱柜777·(中国区)官方网站已接待游客超200萬人。”陜西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鄒林豐告訴記者,為了營造更真實的場景,他們請100多名手工匠人制作了8000多盞燈籠以及各種道具,春游百花、煙雨荷塘、冬日雪景,端午節、上元節、中秋節……每個季節、每個節日有不同的主題活動,游客每次來都有不同的感受。
“最初構想這樣的項目,是考慮到當前的傳統旅游業態和游客親近度不夠。作為一個城市更新項目,钱柜777·(中国区)官方网站將室內傳統商業空間打造成唐風市井的場景,讓每一個人都在參與、融入、親歷中領略大唐長安的風采。”鄒林豐說。
近年來,很多城市將打造沉浸式街區作為文旅產業發展亮點,通過修繕老建筑、還原歷史布景,將獨特的建筑風格、地道的當地美食、傳統的節慶表演展示出來,人文古韻和商業氛圍融于一體,游客深入其間,不僅能滿足休閑、娛樂、社交等需求,也能更深入地讀懂一座城市的歷史文化。
白天游覽景區,夜晚觀看演出、逛街區夜市……消費者對旅游目的地夜生活的期待正在與日俱增。各地紛紛打造沉浸式夜游項目,滿足游客消費需求,帶動當地夜經濟發展。在安徽,花山謎窟主題園區的夜晚燈光璀璨,互動投影、5G、全息、多媒體高科技手段將文化、科技、藝術與自然山水和千年謎窟融為一體。在四川巴中,《夢境光霧山》行浸式山水夜游項目,將光霧山變幻的天然團霧作為投影成像載體,在300米懸崖絕壁上再現千年米倉文化和《巴山背二歌》文化遺產,讓游客沉浸在劇情中。
“從過去單一地游覽景區,到今天融入景區、成為其中的一分子,游客的消費方式正在發生轉變。年輕消費者不僅喜愛新奇、互動、體驗,更愿意自發在社交平臺分享感受,這也進一步助推了沉浸式業態的火熱。”鄒林豐說。
沉浸式展覽讓歷史文化“活”起來
隨著數字科技的廣泛應用,博物館、展覽館的展陳方式也與時俱進。不少展館應用現代化展示技術進行創新,打造沉浸式展覽,導覽講解、靜物展示、文字介紹等傳統模式被打破,聲、光、電、影與實物結合,讓文物和歷史“活”起來。
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游客走進“5G大運河沉浸式體驗館”,可以一鏡到底穿越17座運河城市,在古色古香的建筑與商鋪間感受不同運河城市古時的繁華。“文物與高科技融合,以裸眼3D的形式,以“5G+VR”全景視角、多媒體互動、增強現實等技術,真實比例還原歷史,展示大運河兩岸的風土人情和繁華景象。”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展覽部負責人徐小虎告訴記者,對文化內容的深入理解是搭建真實鮮活場景的基礎,聲光電技術與展覽的融合已成為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
當信息技術和內容創意相遇,傳統文化有了新的表達,立體化多感官沉浸體驗,更直觀地將歷史、知識、文化呈現出來。
在江蘇溧陽,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通過大量實物、史料及多媒體互動裝置,設計水西保衛戰、塘馬戰斗、渡江北上等體驗空間,再現新四軍將士和蘇南人民的英雄事跡。“北京世園公園植物歷險記探索體驗展”則通過互動化參與,數字化呈現探險恐龍時代,將教育性、藝術性和娛樂性結合起來,深受孩子們歡迎。
“這些技術給體驗者帶來多維度、全包圍式、交互感強的體驗,突破了傳統展覽陳列靜態體驗模式,不僅充分調動觀眾的探索欲和新鮮感,更提升了文化的價值。”石培華指出,在沉浸式展覽中,技術創新創造了故事場景敘事動線,將故事性的文字敘事內容轉換為展覽的環境信息,構建出空間氛圍,在實時交互中創造情感共鳴。
“在旅游過程中,文博展覽、歷史遺跡等景點往往深奧枯燥,很難打動消費者。而沉浸式技術可在一定程度上還原歷史,讓人文歷史生動起來,讓文物鮮活起來,讓文化走進大眾內心。”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教授曾博偉說。談到沉浸式文旅未來的發展,曾博偉認為,要更注重故事化、特色化、互動化和深入化,“技術不是目的,優質內容傳達的理念和精神更能感動游客。一味模仿很難有生命力,要通過創新、挖掘特色來體現差異化,創造更多優秀的沉浸式產品”。(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