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應立足自身資源稟賦,深挖在地文化,講好特色故事;借助影視、新媒體等力量,擴大文化影響力;積極推進文旅融合,開發文創產品,讓文化真正成為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今年夏天,荔枝火了。從電視劇《長安的荔枝》熱播到多地荔枝文化節的舉辦,再到荔枝相關文創產品的推出,荔枝已然從一種普通水果,成為一個文化現象與經濟熱點,這背后是文旅深度融合產生的積極成效。
荔枝文化源遠流長。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為荔枝留下了動人的詩篇。“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蘇軾的詩句讓荔枝的美味與獨特魅力流傳千古;“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杜牧的描述則賦予了荔枝神秘而傳奇的色彩。這些文化底蘊,成為荔枝產業發展的肥沃土壤。如今,隨著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各地深挖荔枝文化內涵,將其與影視、旅游、文創等產業深度融合,讓荔枝文化“活”起來。
影視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有力助推器。《長安的荔枝》以獨特視角講述荔枝從嶺南運往長安的故事,一經播出便引發廣泛關注。劇中荔枝的頻繁出鏡,激發了觀眾對荔枝的濃厚興趣。根據京東數據,截至6月5日,廣東荔枝成交額同比增長超560%;美團數據顯示,6月以來,用戶針對“廣東荔枝”的搜索量環比增長143%。影視與歷史聯動,讓荔枝從“小特產”邁向“大產業”,充分展示出影視對文化產業的強大帶動作用。
文旅融合則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路徑。廣東茂名作為荔枝之鄉,借助荔枝文化打造了一系列旅游項目。荔枝主題街區、甜蜜蜜旅館、荔枝樂園等,吸引了大量游客進行體驗。2025年南山荔枝旅游消費季推出6條“荔枝+”主題旅游路線,涵蓋“荔枝+體育”“荔枝+科技”“荔枝+展覽”等多個主題,深度融合“吃住行游購娛”要素,讓南山荔枝從“舌尖美味”升級為“文化符號”。通過文旅融合,游客不僅可以品嘗到新鮮荔枝,還能夠深入了解荔枝文化,感受當地風土人情,實現文化與經濟的雙贏。
文創產品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創新表達。近年來,荔枝題材的文創產品日益豐富,荔枝形狀的文具、裝飾品、服裝以及荔枝文創雪糕、非遺荔枝雕刻等,將荔枝文化融入現代生活,深受消費者喜愛。2025年6月20日,東莞大朗第四屆佳果游園薈暨非遺文創潮集消費周啟動,現場以荔枝為靈感的場景與非遺手作攤位吸引眾多人駐足,竹編荔籃、毛織文創將非遺美學與現代藝術碰撞,盡顯匠心,既傳播了荔枝文化,又創造了經濟效益。
荔枝的火爆并非偶然,是文化產業深耕的必然結果。從文化破圈帶動全民熱議,到銷售渠道革新推動產業發展,再到國際市場突破與衍生消費興起,荔枝產業已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向文化產業的華麗轉身。
這一現象也為其他產業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各地應立足自身資源稟賦,深挖在地文化,講好特色故事;借助影視、新媒體等力量,擴大文化影響力;積極推進文旅融合,開發文創產品,讓文化真正成為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在文化產業深耕中釋放更多潛能、創造更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