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部日前發布的2025年一季度國內出游數據顯示,一季度國內出游人次達17.94億,同比增長26.4%;總花費1.8萬億元,同比增長18.6%。其中,城鎮居民出游花費1.48萬億元,同比增長14.8%;農村居民出游花費0.32萬億元,同比增長39.6%。近18億人次的人員流動,恰似18億簇躍動的星火,不僅點燃了文旅消費市場,也在區域協同、文化傳承與社會發展等維度上,勾勒出我國經濟發展與文化繁榮的壯闊圖景。
我國旅游市場的繁榮發展,折射出中國經濟的韌性與潛力。農村居民出游人次與花費增速均遠超城鎮居民,也印證著鄉村振興戰略的顯著成效。隨著縣域交通網絡的日臻完善以及“鄉村網紅”的帶動作用,不少偏遠地區的民宿預訂量大幅增長,越來越多農產品通過旅游場景實現“產銷對接”。城鄉旅游市場的雙向奔赴,填補了下沉市場的消費空白,也為經濟內循環注入了新動能。而旅游消費的“乘數效應”更為顯著,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帶動相關行業增收4.5元。從支線機場客流翻倍到本地生活服務訂單激增,文旅產業正在成為穩增長、促就業的重要引擎。
消費升級浪潮下,文旅產業正在經歷深刻變革。游客需求從“到此一游”轉向“深度體驗”,紅色旅游、非遺研學、文化演藝等業態持續火爆。故宮文創銷售火爆,《只此青綠》巡演場場爆滿,彰顯了文旅融合的強大吸引力。在甘肅天水、廣西百色等熱門小城,地方政府通過挖掘歷史文化資源,打造沉浸式文旅體驗,使城市文旅收入實現大幅增長。這種轉變不僅推動了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更讓傳統文化在現代消費場景中煥發新生。
文旅熱背后,是社會發展的多維進步。旅游作為“微縮版社會實驗場”,見證著公共服務水平的提升與社會包容性的增強。無障礙景區覆蓋率不斷提升,老年旅游團定制服務興起,研學旅游納入中小學實踐課程,這些變化體現出旅游服務向精細化、普惠化方向發展的趨勢。當游客在甘肅敦煌感受千年絲路文明,在貴州苗寨體驗非遺技藝,文化認同與民族自豪感便在旅途中悄然生長,為增強文化自信凝聚起強大精神力量。
近18億人次的出游,不僅是個體對“詩和遠方”的追尋,更是我國經濟社會蓬勃發展的縮影。從經濟復蘇的“助推器”到文化傳承的“播種機”,文旅產業正以星火燎原之勢,點亮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