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對于我國未來旅游發展來說,是一個不尋常的年份。之所以不尋常,不僅是這一年旅游領域出現不同以往的旅游新現象,也不僅是旅游成為經濟弱周期的重要增長極,而是表現為旅游成為未來經濟發展、消費釋放的關鍵力量。種種現象表明,疫情后的2023年,是我國旅游新發展的元年,是我國旅游高質量的新起點。因此,認識我國旅游新發展的元年、我國旅游高質量的新起點,研究我國旅游未來發展的基本走向,對于我國旅游更可持續、更高質量和更有效率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口紅效應的旅游體現
剛剛過去的一年,我國旅游需求側呈現出多種新現象,如村超、淄博燒烤、特種兵、國服漢服潮、街區熱、博物館熱,這些旅游現象在一年內集中爆發,其背后的邏輯是什么?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事。這些集中在一年出現的旅游需求新現象,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認識:一方面,受三年疫情的影響,即使在人們收入減少的情況下,人們對旅游出行的熱情并沒有降低,短短一年時間,國內出游人次大大超過了2019年的水平,充分說明了旅游已經成為我國居民的一種生活方式,標志著我國進入了大眾旅游時代;另一方面,受經濟弱周期、實際收入下降和預期降低的影響,對于普通民眾來說,必然通過降低旅游消費水平來換取旅游出游頻次增加,宏觀經濟“口紅效應”和旅游經濟“口紅效應”的雙重作用,使得2023年我國國內旅游新現象輪番上演。因此,2023年旅游“旺丁不旺財”所蘊含的旅游消費降級,僅僅是“口紅效應”的短期效果,并不代表中國旅游消費的長期趨勢。
二、旅游+地產開發的模式終結
無論從需求側,還是從供給側,旅游都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經濟現象。從需求側來說,旅游是工業化和城市化興起,人們基本消費得以滿足后,所形成的一種消費方式和生活方式;從供給側來說,旅游供給雖然依賴于自然和人文資源條件,但受到涉旅經濟形態和產業門類多的基本經濟特點影響,旅游產業和旅游空間的形成,需要社會經濟基礎的支撐,取決于相關經濟產業特別是第三產業的發展狀態。在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進程中,旅游產業和旅游空間的形成通常是借助地產+旅游的開發模式來推進。這種模式將工業化所需要的地產經濟與城市化所需要的旅游經濟結合起來,將資源、文化、旅游和商業等元素和業態有機融合一起,充分發揮地產經濟的短波效益與旅游經濟的長波效益,實現兩種經濟的共贏。可以說,我國大多數的旅游項目開發、旅游目的地建設都是通過這種模式完成的。
地產+旅游的開發模式依賴于地產,旅游開發力度和推進程度取決于地產經濟周期。在地產經濟強周期階段,無論旅游項目是否有投資回報,也無論旅游目的地是否有足夠市場容量,只要地產有足夠的投資收益并能抵消旅游投入,或者通過旅游項目開發和旅游目的地建設產生更多的地產溢價收益,開發商會不遺余力進行旅游項目開發和旅游目的地建設。所以,在地產經濟強周期的2009年至2019年10年時間里,我國的旅游供給在這種模式推動下,形成較大規模的增長,大大推進了我國旅游項目開發和旅游目的地建設。然而,從2020年起,我國的地產經濟步入弱周期,地產+旅游的旅游開發模式和投資模式,是否還能繼續帶動旅游項目開發和旅游目的地建設,是值得思考的事了。2023年,為了推動旅游項目開發和旅游目的地建設,各地紛紛舉辦不同形式的旅游招商大會或旅游論壇,制定各種優惠政策,鼓勵投資商與地方簽約旅游投資意向,但成效并不顯著。以地產業務為主體的旅游投資商形成了投資的集體沉默,可以參加招商活動,也可以簽約投資意向,然而,要投入真金白銀另當別論。這些現象說明,以地產+旅游的開發模式,已不是旅游新發展階段的最優模式。為推動我國旅游供給可持續發展,當務之急是要選擇更符合旅游經濟生態、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旅游開發模式。令人可喜的是,旅游融合的加速,為尋求新的旅游開發模式創造了條件。
三、旅游空間的重心轉向
旅游空間是旅游行為和旅游活動得以實現的地理形態,也是旅游經濟重要的空間范疇。旅游空間重心的變化不僅反映旅游形態的演變,同時,也影響著旅游經濟效應水平的發揮。疫情前,我國旅游空間發展的重心是山水旅游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近年來,綠色發展理念全面落實,資源空間旅游發展受到限制,特別是受疫情防控的影響,本地旅游成為現實選擇,旅游空間重心轉向本地城市和周邊鄉村,本地化的城市和鄉村成為重要的旅游空間。2023年出現的節事活動、賽事活動、演藝、音樂節等旅游新場景、新玩法和新產品是以城市空間展開的,微度假、微休閑是以鄉村空間來實現的。可以說,疫情三年為我國城市和鄉村這兩個旅游空間再造提供了可能,特別是經濟體量比較大、經濟發展水平高、傳統旅游客源地的城市和鄉村,無論是旅游開發水平,還是旅游業態都有大的發展和提升。旅游成為城市更新和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旅游化成為這些地區的一種重要發展方式。
從旅游經濟發展規律來說,我國旅游重心從資源空間向城市空間和鄉村空間的轉向,其經濟意義和社會意義是重大的。旅游重心向城市轉向,進而放大旅游經濟效應,提升城市軟實力和硬實力,為城市更新注入新動能,同時,利用城市空間,也為旅游業態創新、旅游融合加速創造新機會。近幾年,我國有上百個城市相繼提出建設世界級旅游城市,充分說明旅游向城市空間轉向的意義。同時,旅游重心向鄉村空間轉向,為我國鄉村實現五個振興提供了實現路徑。近年來,我國特別是經濟發達地區通過旅游,鄉村傳統文化興起來了,旅游產業做起來了,年輕人回來了,鄉村環境改善了,通過旅游初步實現了鄉村的文化、產業、人才和環境四個方面的振興,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了新動能。旅游重心向城市和鄉村兩個空間轉向,使我國旅游發展與世界發達國家形成了空間的同歩,為我國旅游的國際化提供堅強的支持。
應當指出的是,當旅游重心由資源空間向城市空間和鄉村空間轉向,將拉大城市化發展水平低、經濟欠發達地區與城市化發展水平高、經濟發達地區之間的旅游差距,如何平衡兩地之間的旅游經濟關系是未來中國旅游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四、旅游空間的形態重構
旅游是人的空間移動,旅游經濟便是以人的空間移動為中心形成的一種經濟系統。因此,旅游經濟不同于其它經濟類型,它不僅需要有滿足旅游者旅游活動的產業,更需要有滿足旅游者旅游活動的空間,如果沒有與旅游活動相吻合的旅游空間形態,旅游經濟是無法正常運行的。同時,不同的旅游需求以及由這種旅游需要主導的旅游形態,需要不同的旅游空間才能得以實現。觀光旅游需要景區或者旅游區這類旅游空間,度假旅游需要度假區或者露營地這類旅游空間,休閑旅游需要街區或者旅游綜合體這類旅游空間,研學旅游需要營地這類旅游空間,健康旅游、運動旅游需要基地這類旅游空間。只有構建出與旅游形態相吻合的各類旅游空間,旅游的業態和產業才有生存與發展的基礎,旅游經濟才能形成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態勢。
近幾年,我國旅游在旅游融合和旅游要素獨立化雙輪推進下,旅游空間形態由景區或者旅游區單一形態向多元化形態轉變,初步構建起與大眾旅游相吻合的旅游空間體系,景區、旅游區、度假區、旅游街區、旅游綜合體、旅游營地、旅游基地、旅游綠道、旅游風景道這些旅游空間形態的形成,為我國旅游產業發展與旅游業態創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戰略布局層面思考旅游空間的重構,有近期和遠期兩個目標。近期目標是要構建起與旅游形態相吻合的多元化旅游空間形態,景區或者旅游區這類空間的數量與規模已經基本滿足市場的需要,質量與管理的提升是這類空間形態發展的重點;加大度假區、旅游街區、旅游綜合體、旅游營地、旅游基地、旅游綠道、旅游風景道數量的供給是近期旅游空間重構的重心。遠期目標是要構建更大尺度的國家和區域性度假區體系,以充分適應我國大眾旅游時代的需要。钱柜777·(中国区)官方网站可以看到,近年來,通過旅游集聚效應,已經初步形成了渤海灣、沿太湖、海南等國家度假地的空間格局,都市區劃下也形成數量眾多的鄉村度假地空間格局。大尺度的國家度假地和鄉村度假地框架,將會改變我國旅游空間的基本走向。
五、旅游要素的吸引增強
在缺失旅游融合的觀光旅游階段,旅游活動所需要的食、住、行、游、購、娛等6要素,以游的要素作為吸引力要素,其它5個要素作為旅游配置要素,通過旅行社線路產品的形式來滿足旅游者需要。對于觀光旅游來說,除了游要素之外,其它5個要素都不會構成旅游吸引力,旅游經營者和開發商也不會將這5個要素作為旅游吸引力進行開發和經營。然而,在旅游多形態和多方式的大眾旅游時代,觀光旅游、度假旅游、休閑旅游、健康旅游、研學旅游的日益興起,通過旅游融合方式,旅游6要素都會成為旅游吸引力。因為不同的旅游形態和旅游方式,旅游者關注的要素是不同的,觀光旅游者關注的是“游”的要素、度假旅游者關注的是“住”的要素、休閑旅游者關注的是“娛”和“食”的要素。因此,在大眾旅游時代,旅游6要素中的每個要素都可能構成對某種旅游類型或某個細分市場的旅游吸引力,成為引致旅游行為的核心要素。
從2020年起,我國旅游市場的一個重要變化是旅游單個要素吸引力的增強,成為近幾年旅游的一個亮點。一場旅游演藝、一場音樂會、一場節事和賽事都會吸引旅游者前去旅游。2023年淄博燒烤、洛陽漢服、西安十二時辰、唐山宴、鳳凰古城旅拍、三亞免稅、松贊民宿、新疆獨庫公路自駕之所以成為旅游熱點,是旅游要素吸引力增強的結果。由于單個旅游要素吸引力的增強,促使旅游要素獨立化發展,其中一個重要的經濟現象便是旅游新型產業和新型空間形態的出現。
六、X旅融合的供給加速
旅游是一種經濟,還是一個產業,這個問題看上去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但其邏輯是不同的。旅游經濟是一個范圍或者一個領域,它是以人們的空間移動為前提,由旅游者的旅游活動引起的各種經濟聯系、經濟活動和經濟現象的總和;旅游產業是一組企業和組織的集合,它是生產某種產品或提供某種服務的商業活動企業和組織的集合,如旅行社業、酒店業、景區業等等。钱柜777·(中国区)官方网站討論旅游問題,是從經濟層面思考,還是從產業層面思考,其意義是不同的。钱柜777·(中国区)官方网站通常所說的旅游產業邊界不明確,是將旅游經濟概念與旅游產業概念混同起來形成的結論,旅行社、酒店業和景區產業的邊界是清清楚楚的。國外學者得出“旅游不是一個產業”的結論,就是從旅游經濟的范疇來認識旅游的。
應該說,旅游是一種消費,旅游經濟是圍繞著旅游消費而形成的一種經濟,當人們的旅游形態與旅游方式發生演化,旅游經濟的范疇就必然發生變化。在我國觀光旅游階段,旅游經濟的主體產業是旅行社、酒店和景區,而現階段,多種旅游形態和旅游方式共同發展,會形成更多的旅游經濟的產業形態,而這些產業形態是通過旅游與其它產業的融合來實現的。
2020年以來,以文化與旅游融合為主線的多種旅游融合正在加速進行,文旅融合、體旅融合、交旅融合成為主流,通過融合不僅形成了新產品、新業態、新玩法和新場景,極大地豐富了我國的旅游供給,同時,通過旅游融合也形成新的旅游空間形態、新的旅游商業業態,擴大了旅游的產業門類,提升了我國旅游經濟的綜合實力。
七、入境市場的逐步振興
我國旅游是由國內旅游、出境旅游和入境旅游三大市場組成的。國內旅游是我國旅游的基礎,入境旅游是我國旅游的重心,出境旅游是我國旅游的擴展。我國要成為世界旅游大國,不僅國內旅游要有大國的規模、大國的體量,更表現為入境旅游要有大國的規模、大國的體量。經過45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的經濟能力和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我國已經成為國內旅游大國和出境旅游大國,但還不是世界入境旅游大國,更不是世界入境旅游強國。從我國旅游發展歷程來說,我國旅游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的入境旅游,是在入境旅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現階段,旅行服務是我國服務貿易最大逆差領域,2009年以來逆差持續擴大。2019我國旅行服務貿易逆差達到14941.6億元,占到服務貿易逆差的70%以上。因此,推進入境旅游的發展,對我國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戰略發展意義。
2023年開始,國家高度重視入境旅游工作。圍繞入境旅游便利化,相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破解困擾入境旅游發展難題的措施和辦法,文化和旅游部正在積極出臺“入境旅游促進計劃”,將為入境旅游者提供更多高質量旅游產品和更好的便利化服務。我國入境旅游大發展的春天要到來了。
八、旅游資產的存量盤活
從2010年起,隨著我國大眾旅游時代的到來,特別是社會經濟進入新常態發展階段,旅游發展從資源驅動轉向投資驅動,大量社會資本進入旅游領域,形成了巨量規模的存量資產。2010年以前,我國旅游經過30年的積累,旅游的資產存量只有萬億元,從2010年到現在,我國旅游的資產存量至少在9萬億以上,資產主要集中在15000家景區、700多家國家級和省級度假區、300多家國家級和省級旅游休閑街區、近萬家星級酒店、300多萬間民宿。我國的旅游資產存量中,大多數資產是有效資產,為我國旅游經濟運行奠定了堅實基礎。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我國的旅游資產存量中,有相當數量的低效資產、無效資產,甚至是閑置資產。
特別是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在旅游目的地建設和旅游項目開發上,期望通過全方位的配置資源、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地方在旅游發展中經常說的一個詞就是“打造”,打造國內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打造世界健康旅游目的地、打造旅游發展的高地等等。為實現“打造”目標,新的旅游投資項目不斷進入,然而許多旅游項目看上去很好,但市場并不認可,由此便形成了無效資產。例如貴州的水司樓、淮南志高文化科技動漫產業園及恒大的童世界,都是巨量投資,曾被視為未來的標桿之作,被各地政府寄予厚望,可最終成了低效資產或者閑置資產。因此,有效盤活旅游存量資產,形成存量資產和新增投資的良性循環,對于拓寬旅游企業社會投資渠道、提升旅游全要素生產率、推動我國旅游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022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盤活存量資產擴大有效投資的意見》,明確將旅游列為盤活存量資產重點領域。文化和旅游部積極響應,先后于2022年5月、2023年2月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兩輪旅游存量項目摸排、存量項目數據更新工作,摸清底數、提出分類施策、推動項目盤活利用,為下一步完善的管理政策文件出臺做基礎性支撐。
從2023年開始,我國旅游從增量投入轉向存量盤活發展階段,也就是旅游增長的驅動力由資本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旅游存量資產的盤活不僅是綠色旅游發展的選擇、也是旅游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同時,存量資產的盤活也是發生在旅游領域內的一場革命,旅游資產盤活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不同利益主體,涉及到土地、財政、環保和產權等制度政策,是一個系統工程。如何通過旅游的深化改革、制度創新,在充分發揮政府與市場力量的前提下,鼓勵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原則為盤活閑置旅游項目提供配套融資支持,支持符合條件的項目通過資產重組等方式提升資產吸引力,鼓勵社會資本以及設計策劃、建設投資、管理運營、內容生產、技術支持等方面的市場主體參與旅游項目投資、建設和運營,是旅游存量資產盤活的關鍵所在。
九、旅游賦能的效應放大
從經濟發展規律來說,國民經濟存在強周期和弱周期。在國民經濟弱周期,國家通過制定不同的產業政策,擺脫弱周期各種不利經濟因素的影響,推動國民經濟持續增長。近20年間,每當國民經濟進入弱周期,國家都會提及旅游的問題。如1997年開始的弱周期,國家提出房地產、電子通訊、汽車制造和旅游業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2008年開始的弱周期,國家提出的新能源、新技術、新材料、電子信息和旅游業為國民經濟戰略性新產業;受三年疫情影響,2020年開始的弱周期,國家又將旅游業作為促進消費、帶動經濟全面恢復的重要動能來考慮,2023年國辦印發《關于釋放旅游消費潛力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從五個方面對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進行了全面部署。
國辦印發《關于釋放旅游消費潛力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
如果從產業能量來分析,旅游產業能量是不及其它產業的。1997年國家提出的房地產、電子通訊、汽車制造和旅游業四個國民經濟新增長點,其它三個產業都成為我國經濟重要的支柱產業,成為經濟弱周期發展的壓艙石;2008年國家提出新能源、新技術、新材料、電子信息和旅游業為國民經濟戰略性新產業,新能源特別是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特別是數字技術,都成為全球具有競爭力的產業。然而國家之所以將旅游作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作為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不在于它的產業能量,而是它的旅游經濟能量。由于旅游經濟涉及的行業門類眾多、產業關聯度強,既涉及業態和產業,又涉及空間和地區,既與社會消費相關,又與社會生產相關,還會影響國際貿易和國際收支。旅游經濟的特性決定了旅游對社會經濟具有較強帶動性和拉動力,在這一點上,其它產業是不可比擬的。
旅游經濟的特性決定了旅游對社會經濟的賦能價值。旅游經濟功能和社會功能不僅表現在它接待了多少游客、旅游綜合收入有多少、通過旅游使人民獲得更多的幸福感,更在于通過旅游的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強國建設注入更大的動能,為社會、文化和經濟發展賦能。近年來,旅游在我國社會、文化、經濟和環境建設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城市更新、鄉村振興、環境治理、新型制造、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勞動就業、共同富裕、城鄉發展、地區平衡等等事關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旅游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某些方面如城市更新、鄉村振興、共同富裕和文化傳承等方面更起著主導作用。(來源:中國網,作者:張輝 )